最新公告

感謝各位朋友對於本站的支持鼓勵,為了提供更完整的內容,筆者將過去獨立版面的文字集結於新站:夏一跳的私房觀點(樂觀進取愛分享),歡迎舊雨新知繼續給予批評指教!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管理十律>:商學院不教的管理法則

以下內容摘錄於管理十律(商學院不教的管理法則)

管理自己

第一律:做自己的CEO。也就是說,管理者首先要管理自己。管理大師杜拉克先生說,知識工作者要做自己的CEO。實際上,一切組織的工作者,即使你只是一個普通的文員或者銷售員,也可以做自己的CEO;而即使你已經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你也需要先做自己的CEO。英特爾公司前CEO安迪•葛洛夫勸告經理人說:“無論你從事哪一行,你都不只是別人的員工—你還是自己的職業生涯的員工。”格魯夫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他說:“我的背景是工程師,而現在是高科技公司的經理人。但同時我也和你一樣,是我自己職業生涯的老闆,每天都得提高自己的產能,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我的客戶。”你是自己的員工,更是自己的老闆,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制定戰略並執行。

第二律:既要計劃,又要夢想。管理者的四大職能中,第一項就是計劃。管理者做計劃、做預算、做方案,不僅設定結果目標,而且要設定過程目標。但是,管理者常常忽視了夢想,管理文獻也忽視了夢想。有哪一所商學院開課,教大家“管理夢想”呢?組織大師馬奇指出:夢想、願景,以及其他的想像,是把我們從現實中解放出來的一種手段。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既要計劃,又要夢想。夢想幫助我們為變化做計劃。計劃是地圖,夢想是指南針。計劃讓我們腳踏實地,夢想讓我們仰望星空。沒有計劃可能走不動,沒有夢想肯定走不遠。只會計劃而沒有遠大的夢想的人,不管職位多高,也只能稱之為“打工者”。只有夢想而沒有實現夢想的計劃的人,那他只是一個空想者。既有夢想,又能把夢想轉化為行動計劃的人,是積極的夢想者。長遠的成功,屬於積極的夢想者。

第三律:學而時習之。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學、習和時。學指的是模仿、傚法,習指的是實習、實踐,時指的是適時、合時。首先,經理人要學。所謂的管理者的三大能力(技術能力、人際能力、概念能力),除了天生的部分,都靠後天學習而來。其次,學習是學加上習,習並非復習、溫習,而是實習、練習,是實踐。再次,學習要適時,要在適當的時候實踐,不要學而亂習,不要因為只學會了使用錘子,就把任何時候遇到的問題都看作釘子。

管理他人

第四律:用人之長。管理大師杜拉克經常舉林肯任用葛蘭特的例子。美國南北戰爭時,林肯總統任命葛蘭特將軍為總司令。有人向林肯投訴說葛蘭特嗜酒貪杯,難當大任。林肯說:“我倒想知道他喝的是什麼牌子的酒,我想給別的將軍也送上一兩桶。”用人之長說起來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是其內涵相當豐富,要求我們見人之長、識人之異,還要求我們見團隊之長、識團隊之異。用人之長,還要求我們育人之長。中國企業家曾經很流行學傑克•威爾許,有人學多元化,有人學“數一數二”,其實都是在學皮毛。威爾許的精髓,在於育人。威爾許之所以了不起,之所以被稱為“世紀經理人”,是因為他培養出了幾十個世界500強公司的CEO。不管你是總經理、部門經理、倉管主任,還是大學校長、醫院院長、政府機關的處長,要學威爾許,首先要學他的育人。

第五律:管理你的上司。不要讓你的上司管理你,而要讓他被你管理。但是,你還不能讓他有“被管理”的感覺。過於天真的經理人認為只要埋頭苦幹就行,過於世故的經理人認為只要拍好馬屁就靈,都是對管理上司的誤讀。管理上司,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成果。管理上司,也要用上司之長。具體說來,要見上司之長、識上司之異、急上司之急。就拿識上司之異來說,你一定要發現上司獨特的工作風格。他是喜歡下屬口頭彙報,還是書面彙報?如果他是閱讀型的,你就不要老是給他打電話,而是寫書面報告。如果他是傾聽型的,你就不要老是給他發郵件,卻為等不來回復而苦惱,而是找他當面彙報,或者打電話。

管理組織

管理者三大能力中概念能力的主要表現,就是能夠在組織的層面思考問題。有三個問題在組織的層面至關重要:怎麼對待顧客?怎麼對待員工?企業的目的是什麼?管理十律中的第六、七、八律,就是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第六律:別把顧客當上帝。這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要重視顧客,因為管理大師杜拉克說,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第二層則是不要過分重視顧客,把顧客當上帝,就是過分了。要重視顧客,就要進行向外走動式管理,要重視不滿的顧客、矛盾的顧客、憤怒的顧客,要抓住狂熱的顧客。不要太重視顧客,就要知道顧客有時是錯的,有些顧客需求不能滿足,要重視顧客之外的非顧客,還要區分顧客與客戶。偉大的公司,是驅動市場的公司,走在顧客的前面。

第七律:把員工當人。員工不是人力資源,也不是人力資本,更不是人力成本,而是人。管理學者亨利•明茲伯格說,人力資源是管理中最糟糕的詞彙,因為這個詞把人“非人化”。明茲伯格說:“一種資源是一件東西。我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力資源。我認為這種詞彙貶低了人。叫做人力資本或者人力資產則更糟。”這不只是怎麼叫的問題,更是怎麼做的問題。如果把員工當成本,動詞就該是節約;把員工當資源,動詞就該是利用;把員工當資本,動詞就該是回報最大化。如果把員工當人,動詞應該是什麼?在2008年,我針對一個管理網站的用戶做了三次調查,問的是同一個問題:企業對員工的動詞應該是什麼?三次得到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排在前四位的動詞都是激勵、尊重、培養、關心。也就是說,把員工當人,應該激勵他們、尊重他們、培養他們、關心他們。

第八律:超越利潤。怎麼對待員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對企業的目的是怎麼看的。如果認為企業的目的就是創造利潤,那麼員工肯定會被當作成本、資源或者資本。的確,企業沒有利潤不可能長期生存。但是,利潤不是企業的目的。這就像人不呼吸氧氣不能生存,但是呼吸氧氣不是人生的目的一樣。

領導力

經理人有兩個責任:管理的責任和領導的責任。管理十律的最後兩律,是關於領導力。

第九律:動員群眾解決難題。經理人要解決兩種問題:技術性問題和變革性難題。這也是經理人的兩種責任:管理和領導。領導力大師約翰•柯特這樣評價美國的許多企業:“組織中有很多人擅長管理,但是他們缺乏領導力。”對於許多中國企業來說,更準確的表述也許是:組織中有很多人不僅不擅長管理,而且缺乏領導力。管理是解決技術性問題,是維持現狀,維持一個組織、一個事物的正常運轉;領導是解決變革性難題,是挑戰現狀,實現變革。因此,領導力的核心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難題之難,在於必須變革,必須依靠群眾改變現有的思想、行為方式、價值觀才能實現,而群眾的改變不是輕而易舉的,所以必須動員、激勵和鼓舞,不能靠命令和控制。

第十律:修煉領導力。領導力不是一種可以教的技能,而是長期的一點一滴的修煉。修煉是困難的,甚至是痛苦的,因為修煉的內容往往是違背我們本性的。圍繞動員群眾解決難題這個核心,我概括了八項領導力的修煉。其中包括三項動員群眾的修煉:密切聯繫群眾、講故事、當老師;三項解決難題的修煉:從失敗中學習、反思、深思;還有兩項自我修煉:認識自己和成為自己,這是前面六項修煉的基石。領導力的修煉,也就是人生的修煉。而最重要的領導力修煉也許是最後一項:成為自己。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要接受或申請公司外派嗎?

一般來說,跨國企業面對海外分支機構的管理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方式:其一為找尋當地的人才協助運營,優點是在地的資源容易掌握,融入當地文化的前置時間相對縮短;缺點是如果”所託非人”,對於公司可能會產生重大的傷害。其二則是遴選足以擔當”開疆闢土”重任的員工前往,執行公司所交付之任務。另一種方式是採取遠端視訊或是定期視察的方式來review當地員工的工作情況,筆者認為這種方式是比較沒效率也容易產生弊端的作法,除非萬不得已,企業高層得三思而後行。

過去筆者曾有兩次外派的機會:第一次是屬於公司計畫安排,但因為某些原因(心理建設、薪資福利…),筆者最後放棄了。第二次則是個人主動申請外派,有了前次的經驗,這次的考量就經過非常縝密的思考,而剛好公司也有此計畫(只是沒料到筆者有興趣接受外派^^),於是乎,一拍即合,隨即走馬上任。

如果是在十年前,筆者一定鼓勵大家有機會就該向公司提出申請:去”外面”試試身手,畢竟這樣的優勢在今日來說已經沒法由各位自主選擇了:老板一聲令下,就只有接受的份,否則日後會慢慢成為”漸凍人”(沒法接受公司安排,就只能先”冰”起來),之後可能就回家吃自己(邊緣化、提早退休…)囉。當然公司在選擇員工外派時,也不是任意欽點,筆者認為至少需要符合N.I.C.E四個原則:

1.Network(人際網絡):既然是外派到一個新的國度,勢必人生地不熟,語言、市場、食衣住行…等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因此,如何結合在地資源及人際網絡將是關鍵所在。

2.Integrity(正直誠信):雖然說正直誠信很重要,但很多人一旦脫離”中央管控”後,或是禁不起在地廠商遊說誘惑…,尤其是當地最高主管,因為權限大,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陷入不法之情事。過去筆者公司內就發生過:外派主管監守自盜的情況。該主管在母公司的表現可說是可圈可點,當紅炸子雞,因此公司在挑選外派人員時,他就成了不二人選。因此,外派人員得隨時警惕自己的行為。

3.Communication(多方溝通):外派人員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做好母公司與在地分公司的橋梁。因此,除了將公司賦予的任務完成之外,還必須要做到”多方溝通”(公司內部、分公司員工、在地廠商與客戶),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如何解讀當地市場訊息,並將正確、精準的情報傳回母公司,這才是外派人員最重要的使命。

4.Experience(經驗歷練):如果要成為外派人員的候選名單,那麼公司內部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將是您不可或缺的功課了。若公司願意讓您有輪調其他部門的機會,可不要再推說自己做不來或是不懂該部門的運作之類的話,這可是公司已經在培養適合外派的人選囉!

「Think Global,Act Local」,應該是從事國際行銷人員奉為圭臬的經典名言。身為公司的外派人員,其意義就等於是公司派駐當地的”總經理”,無論大小事都必須當作是自己的事,唯有快速融入當地文化結合在地資源,方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馬雲:給職場年輕人的五點建議

馬雲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家,小企業家成功靠精明,中企業家成功靠管理,大企業家成功靠做人。因此,商業教育培養MBA,首先要教的是做人。馬雲對這些MBA 的評價是:“基本的禮節、專業精神、敬業精神都很糟糕。這些人一進阿里巴巴就好像是來管人的,他們一進來就要把前面企業家的東西都給推翻。”

對今天年輕人的浮躁和做事說話的態度,馬雲表示理解,因為“我們都這麼年輕過”。但是他建議青年員工在浮躁的社會,看清自己,平靜下來問自己,“1、我有什麼,我憑什麼。2、我要什麼。3、我必須放棄什麼。”他也表示,“我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我們不欣賞你抱怨一切的態度。我們更欣賞那些修正自己,調整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完善邊上的不盡人意。”

“今天的社會能說會道的人很多,但真正完善建設的人太少,破壞是最容易的!建立任何一個社會也好,公司制度也好,需要的是千錘百煉的努力和完善”,馬雲在信中告訴年輕人“中國一直不缺批判思想,中國缺的是一批實實在在幹事,做千錘百煉苦活的人。就如公司不缺戰略,不缺idea,不缺批判一樣,公司其實缺的是把戰略做出來的人,把idea變現的人。把批判變建設性完善行動的人。”

因此,他強調,“我們是一家公司,我們有自己的使命,我們有自己的職責。我們用自己的努力,把網際網路變成影響千家萬戶幸福生活的電子商務。”

他同時也表述說,當然,會有不同的觀點,“您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我們一定會認真傾聽,但不一定會按你說的做”,阿里巴巴創立之初的初衷,永遠不會變。“我們只希望務實的以我們的手法創造社會的價值。”

馬雲也鼓勵年輕人說,“我們是群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我們在一起就是想一起做些不平凡的事。我們只是一批年輕人,在做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我們在努力把現實和理想結合起來,我們在努力嘗試,改變。我們平均年齡只有26歲,這是個犯錯誤的年齡。我們一直在犯各種錯誤,並以此當作我們的財富在積累。”

他進而提出要求說,每一個年輕的阿里人,都請真的按照“看、信、思考、行動和分享”五個步驟來看待自己所處的公司和時代,“我們期待的是分享性批判”。

馬雲式五步走

一看:來公司先看,少發言,觀察一切你感興趣的人和事。從看和觀察中學習了解阿裏。當然最好帶欣賞和好奇的態度去看,因為畢竟你是因為欣賞和好奇來這公司的。

二信:問自己信不信這家公司的人,使命,價值觀,信不信他的未來。假如不信,選擇離開,離開不適合自己的公司是對自己和別人最負責的態度。信不信公司是否是真的做的和說的一樣,是否真的在努力實施公司承諾的。當然也要判斷個別和群體。

三思考:仔細想想自己可以為實現這公司的理想和使命做些什麼。思考自己留在這個公司裏,團隊和工作有我和沒有我,有啥區別?我到底該如何做好一個優秀的員工先?

四行動:懂道理的人很多,但能堅持按道理辦事的人太少。行動是真正說明思想的。阿裏的工作是單調乏味重復的,因為我們應該把新鮮快樂刺激留給客戶們。行動也是要有結果的。我們是為努力鼓掌,但為結果付費的公司。

五分享:經過看,信,思考和行動後,您的觀點才真正珍貴,必須和新來的和以前的同事分享,有些發泄性的批判,除了讓人不高興外,其他意義不大。我們期待的是分享性批判。

馬雲由此總結出一個關於人才使用的理論:只有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他把當初開除MBA的事情做了一個比喻:就好比把飛機的引擎裝在了拖拉機上,最終還是飛不起來一樣。那些職業經理人管理水準確實很高,但是不合適。公司當時的發展水準還容不下這樣的人。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2011年蘋果的十大失誤之舉

美國知名IT雜誌《eWeek》網路版撰文指出了蘋果在2011年期間發生的令通訊移動行業感到非常驚訝的10大失誤舉措。該網站的文章內容如下:

2011年對蘋果而言,又是收穫頗豐的一年,但是,蘋果今年也的確存在一些失誤之處,這些失誤將對蘋果公司的財務業績和品牌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當然,蘋果並不經常犯錯誤。在過去的10年中,蘋果一直在向消費者推出多款最好的產品,而且還從不擔心會有什麼競爭產品能夠超過蘋果。蘋果一直非常成功,以致於大量的蘋果迷們一直認為蘋果永遠不會犯錯誤。即使有批評人士會列舉一些蘋果所犯錯誤的例證,但蘋果支持者們卻認為這些錯誤都不足稱道。

不過今年,蘋果似乎失誤連連。今年以來,蘋果公司已經犯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錯誤,而且這些錯誤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其業務運營。儘管這些失誤不會對蘋果的業績帶來重創,但也足以值得多加注意。
以下就是蘋果今年以來的失誤事例。

1、iPad2缺乏4G功能
iPad2平板電腦沒有安裝4G連接功能,這是蘋果公司的一大疏忽。平板電腦主要還是一款移動產品,用戶可能需要在行動中將這些設備連接到網路之中。如果蘋果能夠把4G功能引入到這些平板電腦之中,那麼這將會更加吸引那些想要提高移動瀏覽速度的消費者。更為重要的是,此舉還將有利於消除三星GalaxyTab10.1平板電腦攜帶的一個重要優勢。

2、iPhone4S智慧手機的電池問題
蘋果的iPhone4S智慧手機一直因電池續航問題而飽受批評,一些觀察人士稱,iOS5.0.1系統也未有完全解決好電池問題。可以想像一下,即使電池修復不是一個重要問題,而且iPhone4S仍然能夠暢銷,但蘋果也應當在這些手機上市之前發現並解決這一問題。一些用戶指稱,曾在早期的iOS5測試版軟體中碰到過這些電池問題,儘管目前已經有所改善,但蘋果目前顯然沒有完全解決好這一問題。

3、Siri非常好但仍未準備好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這樣的觀點,即未來的界面互動將通過語音技術的方式進行。因此,蘋果決定推出Siri的理念是非常正確的。但是,這一軟體並非像蘋果表述的那樣盡善盡美和智慧化。例如,提出一些深度問題時,Siri可能就會崩潰。許多iPhone4S用戶放棄了Siri,原因就在於此。或許,蘋果認為Siri已經準備就緒,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4、iPhone大顯示螢幕沒有推出
最新的報道顯示,蘋果正在計劃推出更大螢幕的iPhone5智慧手機。這非常好,但是,蘋果今年並沒有推出更大顯示螢幕的iPhone產品。縱觀整個移動領域,包括HTC(宏達電)、三星和摩托羅拉等在內的多家公司都推出了4英寸顯示螢幕的智慧手機產品,與之相反的是,蘋果的iPhone的顯示螢幕仍然只有3.5英寸。事實上,蘋果今年也應該推出與競爭對手同樣大小顯示螢幕的智慧手機。

5、位置追蹤功能的失誤
蘋果已經做出了非常漂亮的工作,讓用戶忘掉了今年年初出現的iPhone位置追蹤問題。基本而言,iPhone手機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能夠準確地記錄用戶的地理位置,這一問題曾經令看重隱私問題的用戶感到非常不滿。儘管蘋果也推出了一款更新軟體,解決了這個所謂的“漏洞”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仍然是蘋果的一大敗筆。

6、iPhone沒有重大升級
在宣佈推出iPhone4S智慧手機之前,幾乎所有人都稱蘋果會推出一款重大升級版的iPhone5。用戶們當時曾經表示,這種手機會配置更大尺寸的顯示螢幕、而且還具有4G連接功能,並採用了新設計和近距離通訊技術(NFC)。但令人感到不幸的是,蘋果並沒有很好的表現。蘋果只是推出了一款簡單升級的設備,讓許多消費者感到非常不過癮。

7、大量的專利之爭
在整個全球範圍內,蘋果與三星之間展開了非常痛苦激烈的專利大戰。蘋果指控稱,此舉只是想盡力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免受侵犯,但在此過程中,蘋果卻讓自己大跌眼界。沒有哪一位消費者喜歡這樣的專利之爭,畢竟這會阻礙市場上的技術創新。儘管蘋果贏得了一些針對三星的訴訟案件,但是,蘋果也損失了很多。換句話說,涉及專利之爭的公司都陷入了僵局,或許該是放棄這些爭論的時候了。

8、iCloud的局限性
蘋果iCloud服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是,這一服務可以有更好的表現,例如,此服務不允許用戶在“雲”中傳輸視訊內容和音樂內容。事實上,這種服務基本上只是一個協同服務。iCloud或許應該具備有更多的功能,但願蘋果將來能夠認識到iCloud的潛能所在。

9、庫克的演示令人生厭
在賈伯斯今年年初辭去蘋果公司首席執行長一職之後,公司舉行了一個特別的新聞發佈會,以此推出iPhone4S智慧手機。此次活動或許可以讓庫克(Tim Cook)展示一些管理該公司的能力方式,並展現出一位活潑的偶像式的首席執行長所具備的風采,但是,庫克在臺上的時間極其短暫,自己沒有太多的表現,倒是讓其他高層主管進行了更多的演示。毫無疑問,這肯定不是賈伯斯的風格。當然,庫克不是賈伯斯,但是,他如此乏味的演示卻傷害了消費者和股東對這位首席執行長的支援。

10、未能繼續關注蘋果電視(AppleTV)
家庭用戶一直是一個具有數十億美元潛力的對象。然而,蘋果一直不願意打入這一領域。蘋果在去年推出新的蘋果電視產品之後,就開始嚴重忽視了此產品和娛樂市場,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大錯誤。蘋果電視很有可能會幫助蘋果在家庭用戶市場建立主導地位,蘋果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

資料來源:中國企業家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化解失業之行動方案:「訂單式培養」

長期以來「台灣企業老闆抱怨找不到人才」,但我們卻看到:失業率裡面,高學歷的比例最高;彈丸之地的台灣卻將近有一百七十所大學?中國大陸的就業問題也是相當險峻,據估計:每年大學以上畢業生將近七百五十萬人,然而就業市場的供給量僅有六百萬人,就業缺口達一百五十萬人,也就是這些人都沒法找到工作。

前些時候,台灣政府針對博士過剩的問題,於是乎國科會就著手規畫「五十七K方案」(促進博士級研究人員至產業合作研發方案),希望引導博士級研發能量到產業界,提升企業研發能力,並解決本土博士供過於求….。這種看似提供解決問題的美意,最終卻落得貶多於褒的下場,何以如此呢?筆者認為:問題的本質不在於如何引導博士就業!理由有二:其一為高學歷的知識份子,理當較一般人更有能力自我規畫,何以能對自己的未來輕視以待呢?須知社會資源有限,豈能隨意「施捨」;其二是產官學界如何連動,以提升及輔導就業。根據調查,多數大學生害怕畢業即失業,因而選擇延畢或是考研究所來逃避,這不僅浪費社會資源,也無法正本清源解決問題。

反觀中國大陸學校最近的一些的做法,筆者到是認為值得借鏡參考:

1.「訂單式培養」:所謂「訂單式培養」也就是筆者前面一直提到的產官學合作,簡單說就是企業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就委託學校代為培訓。對企業的好處是:不僅解決了所需要的專業人才,還省去了自己辦學、培養專業人員的費用和麻煩。某些學校已經與海爾集團、海信集團等企業展開合作,陸續開辦了“海信班”、“錢江班”等 “訂單班”,3年來先後為企業“訂單培養”近萬名專業人才。對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專心讀書學習,不必再擔心就業問題。

2.四川大學將於2012首創“3+2+3”的項目,實際為大學讀三年、碩士研究生讀兩年、博士研究生讀三年,這樣就比過去大學四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總共縮短了兩年。這些學生都是優秀者中的1%,考核科目為:道德水準、專業成績、科研潛力、創新意識和學習精神。姑且不論此項政策可能產生的利弊得失,筆者站在人才革新及學術與產業關聯強度來看,還是要給予肯定支持的態度。

一直以來,產官學密切合作的連動下帶動了產業的價值鏈,簡單說就是產業界的需求結合政府的政策,而學校的責任則是培養及提供就業市場所需的人才,所形成的黃金三角。「訂單式培養」說穿了就是實踐行動的成果展示,台灣的高等教育及技職體系都應該要深度檢討,「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切莫讓在學生一畢業就變成了「流浪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