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感謝各位朋友對於本站的支持鼓勵,為了提供更完整的內容,筆者將過去獨立版面的文字集結於新站:夏一跳的私房觀點(樂觀進取愛分享),歡迎舊雨新知繼續給予批評指教!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淺談MBA排名的迷思

坊間機購排名雖然涉及了有關MBA項目的方方面面,但往往使用的評估方式還是比較膚淺的。對待同一個參數時,不同的排名使用的權重也是不同的 (如GMAT分數,投資回報率(ROI),和招聘人員的滿意度),這導致排名結果會有很大差異。拿Duke Fuqua來說,在2010年度被《商業週刊》評為第六名,而在2012年被《金融時報》評為第十五名,被《美國新聞》評為2013的第十二名,被《福布斯》評為2011年度第十二名,被《經濟學家》評為2011年度第十八名。

申請人有必要充分了解每個排名所使用的具體方法,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數字上,不然很有可能被這些數據所蒙蔽。每種排名的評估標準和側重都是不太一樣的,比如《商業週刊》的排名主要是基於對僱主和學生“智力資本“方面的考量,而《金融時報》則混合了MBA項目人員構成的多元化程度,國際影響、校友薪資和職業發展,以及研究能力等等因素。當MBA申請者理解了這些複雜的計算方法之後,他們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評估標準和參考排名。

眾多剛性指標或是反映了投入(GPA,GMAT)或是產出(ROI),但是如何測量教育品質這樣的軟性因素呢?依靠一個簡單的排名來評判學校的教育品質是不靠譜的。教育品質是非常主觀的,學生的目標也各不相同,對“品質”的評判不同的學生當然也有所不同。舉例來說,一位女性對於戰略諮詢感興趣,想參加一個具有較強女性校友聯繫的商學院項目,她的關注點就會和一個對全球能源管理領域感興趣的男性關注點有所不同。對於她來說,《金融時報》一項關於女性課堂和教職員工比例的排名,就會對她的選擇很 有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具體單項的排名才是最理想的標準,而不是學校的整體排名。

其他關於MBA排名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有:比如《商業週刊》,《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這三家都對在校生和校友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對自己學校的打分。而這些人非常清楚自己學校更高的排名會增加他們自己的價值,所以可想而知,有人不可避免的會在評估中灌水以希望自己的學校排名更靠前。即便被調查者沒有言過其實,他們的評估很可能也是基於自己片面的經歷甚至是道聽途說。另外,《商業週刊》還有一些排名項目是調查錄招聘人員的,但招聘者和申請人的興趣點會有很大的不同。最後,原始數據並不能顯示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程度有多大。

因此,學校項目排名很容易使申請者陷入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似乎已做好選校的功課,但事實上排名只能是作為參照,正確看待是很有必要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數據研究總監羅伯特.莫斯,在他的部落格中寫到,“使用排名作為您仔細衡量和甄別選校的補充,但並非是唯一的依據。”

排名是申請者做學校研究的很好開始,但如果以此為結束卻是非常可怕的。真正深入的研究才是不可替代的,包括學校訪問(如果可能),參加學校的活動,閱讀其他學生的部落格,深入研究學校的網站,並和現有學生和校友建立聯繫。當然,這些都很花費時間,但這些才能幫助申請者準確評估這些MBA的長處,弱點,和個性。所以除了看排名,MBA申請人應花時間尋找那種能他們帶來獨特經驗和個性的MBA項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